『wanghoo』のカバーアート

wanghoo

wanghoo

著者: wang hoo
無料で聴く

このコンテンツについて

在信息的海面上,我们缓缓航行。 这里谈鲁迅与尼采,也谈街头的一盏灯;谈文明的皱褶,也谈一个作家如何在孤独中自我拯救。 这是一个关于人文、历史与创作的夜谈频道 我们相信,思想不是学术的特权,而是生活的温度。 “有思想的人,永远在夜里重写白天。”wang hoo アート 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舞台芸術
エピソード
  • 反诈专家也中招:李晓东“茶叶骗局”背后的个体贪念与社会信任危机
    2025/11/04

    • 反诈不仅靠知识,还靠警惕:即便你看过很多反诈宣传、有法律意识,也不代表你免疫。骗子往往针对人的弱点(贪便宜、信任他人、场景营造)来下手。

    • 社会信任危机的一角:当“官方”“专业”都出现漏洞时,普通人对“安全”“可信”的认知就会动摇。

    • 消费陷阱的隐蔽性:这类“展销会+豪车+低价”套路看似合法,实则利用包装、场景、稀缺性制造假象。提醒人们消费需理性。

    • 媒体和公众身份的交织:当公众人物也卷入这种“被动”状态,媒体报道就不只是“某人被骗”,而是“我们都可能被骗”。它从个案变成了结构性的提醒。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17 分
  • 除了病人 残疾人 就是原生家庭 创作者们 你们闹够了没有
    2025/11/04

    给人看电影,还是给人添堵?

    最近几年走进影院,你会发现一件怪事:
    不是阿兹海默,就是癌症;不是抑郁症,就是原生家庭撕裂。
    好像编剧开剧本会议的第一步,不是讲故事,而是开病例。

    “病人拍完了,拍残疾人;残疾人讲完了,轮到原生家庭。”
    ——仿佛中国电影的关键词只有“痛”“苦”“绝望”。

    观众不是来看生活的,而是被迫做心理咨询。
    这不是“疗愈系电影”,这是“创伤再加工厂”。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14 分
  • 影视剧“病症叙事”泛滥:创作捷径还是环境所迫?一场关于煽情与深度的思辨
    2025/11/04

    “病症叙事”成了情感捷径

    近几年,越来越多国产电影喜欢用阿尔茨海默、癌症、重症抑郁症等病症作为故事的核心。
    从《我不是药神》《送你一朵小红花》到最近的《涉过愤怒的海》《好东西》《漫长的季节》中的老年病隐喻,都在借“病”去制造情绪高潮。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14 分
まだレビューはありませ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