エピソード

  • 鳥類救傷科學(哲學)颱風來了,鳥怎麼辦?【有媒有鳥16】
    2025/07/31

    夏天是鳥類繁殖季,但台灣的颱風也常打亂牠們的生存節奏。這集我們請中華鳥會秘書長Allen,聊聊颱風天鳥怎麼避險、如何觀察、是否該救。

    強風豪雨對繁殖成敗其實有相當大的變數。而在氣候事件越來越頻繁的背景下,這些變數可能也在累積長期的生態影響。

    但也不是所有鳥都只能被動應對。有些海鳥反而會「搭風而行」,利用颱風移動氣流完成遷徙。這類案例,是透過長年衛星追蹤研究,說到底,人與鳥之間,存在著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準確預估到距離。

    颱風過後,如果看到疑似受困的鳥,應不應該介入?什麼時候需要救援,什麼時候則應讓鳥回到牠自己的自然節奏中?

    這集,Allen也會分享他經常遇到的救傷詢問,帶我們理解基本的判斷方式,以及該怎麼使用不同的通報、諮詢資源,才真正對鳥、對環境有幫助。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製作這樣的內容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1 時間 5 分
  • S5E03 「藍碳」制度本月生效:政府認可海草復育可減碳|海岸居民怎麼想?科學還能做什麼?
    2025/07/29

    就在這集播出的前幾天(7/24),節目中提到的海草復育,作為藍碳方法學已經正式在台灣作為制度化啟動。海草是一種生長在淺海、能夠行光合作用的海洋被子植物,不僅是重要的生態棲地,也被視為潛力極高的「藍碳生態系」。

    本集依然是海洋研究者筱君繼續和我們談水域的重要大事件。本集,我們從海草說起,聊聊這是什麼樣的生物,為什麼有人說,它們可以減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如果這是真的,當復育海草作為被政府核可的減碳方法,也許真的有潛力為企業、政府與環境提供減碳的新路徑。但是,在復育海草的過程中,勢必要了解目前的海草狀況,也要與海岸邊生活的不同利害關係人們共同合作。

    在筱君的海草床復育研究中,他們有許多重要發現,而這些發現,有可能是政策實施後需要社會共同溝通與探究的科學依據與在地知識。

    歡迎你收聽這集,與我們關注重要的社會與科學議題。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Sinead,筱君老師,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34 分
  • S5E02 科學家如何關心海洋?無國界流動,海的世界有多特別?(feat.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 曾筱君教授)
    2025/07/22

    人們常調侃「你管到海邊🙄」,聽完這集你就知:事實上,要管到海邊,超!難!的!

    要管理水域,前提是人類對它有足夠理解。但與陸地相比,要研究水域,需要更昂貴的經費,需要研究者對空間尺度有更巨觀的想像,對數據搜集所需的時間有更多耐心,對水中未知的障礙有更高的容忍度。

    💧「水是流動的狀態,你在看這件事情的時候,它是動態的,像如果是有在從事水域活動的人,很多是跟著潮汐過生活的,因為這個潮汐會影響潮間帶、海岸的面積,會影響他跟海的互動關係,這其實也影響了治理。」🌊

    不知不覺,「有媒有」已經來到第五季。在過去的節目中,我們聊的多是發生在陸地上的科學與社會議題,今天這集,和我們來聊聊陸地以外的世界。我們很幸運地邀請到一位從高中開始就立志要與海相伴的研究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的曾筱君教授——和我們一起聊聊水域研究。(這裡有破折號,但兩個都不是AI用的!)

    這一集,筱君分享的每件事,都在強調水域與陸地世界的截然不同,也正因如此,圍繞兩者的生活、研究、治理,也都不同。

    而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對海的了解和想像,也許遠不及它對我們的影響。人類要了解、研究、治理水域,要經過什麼樣的研究與努力?歡迎收聽這集《科學有媒有》。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Sinead,筱君老師,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41 分
  • 填滿這800個格子,鳥資料也可以做歷史、都市規劃研究【有媒有鳥15】(feat. 中華鳥會秘書長 Allen)
    2025/07/17

    在【有媒有鳥】系列,我們很常提起「ebird資料庫」,透過birder們紀錄自己觀察到的鳥和地點,這個資料庫可以幫助後來者更好地辨別不同種類的鳥。

    這集,Allen和我們介紹另一個和記錄鳥、紀錄地點有關的資料搜集活動——臺灣鳥類地圖。

    和eBird一般上傳資料的方式不同,鳥類地圖計畫強調的是「有系統、夠均勻」地蒐集全台鳥類分布資料。這項計畫與康乃爾大學合作,將台灣土地劃分為一格格五平方公里的網格,目標是透過標準化的調查方式,把每一格都填上資料。

    世界上已經有不少國家完整記錄了它們的鳥類地圖,但台灣在執行此計畫時卻面臨挑戰,如地形限制,以及因地形限制衍生的人力不足,這可能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狀況。

    但也因為這樣,這項計畫更需要大家的參與。一同累積這些系統性的紀錄,為台灣鳥類建立一份有脈絡、有歷史的資料庫,未來才有可能做出真正在地、有效的保育行動。

    到底要怎麼做?這個計畫最後可以呈現的方式長什麼樣?歡迎收聽這集有媒有鳥!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製作這樣的內容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Watty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47 分
  • S5E1 人類,你相信AI的同理心嗎?(AI新研究分享)
    2025/07/15

    我們對AI的期待,有時像人類幻想出來的完美人類,多工萬能且富有同理心,但當AI真正開始上工準備做點「人類才能做的事」,我們都會買單嗎?

    這集我們又來聊關於AI的最新研究。6月30日,有一篇研究被公開在國際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這個研究發現,當人們相信或認為自己得到的回應來自AI時,會覺得這個回應比較沒同理心。

    留意到這篇研究的同時,我們看到一篇報導指出:呼叫中心的人工客服常常被誤認為是AI,它們現在日常工作的內容之一,是證明自己不是AI。

    「AI能否/會否替代人」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有人樂觀有人焦慮,這集,我們將結合這篇報導與研究,在「AI能不能」之外,討論「我們(人類)願不願意」。

    研究與討論,不只是為了讓AI變得精準完善,也是在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真正的需要,尋找那些我們不願意讓渡給科技全權負責的珍貴品質。而在我們區分邊界的同時,需要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與參與,建立合理的倫理規範。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即時了解台灣科學新聞實況
    • 🙇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硯芳,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Watty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29 分
  • S4E12 高溫的日子,你家也有不愛開冷氣風扇的成員嗎?(feat.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研究員 龍世俊老師)
    2025/07/08

    7/16有一場實體活動,我們邀請資深藥師,和大家聊聊「緊急事後避孕藥應否開放藥局購買」這個台灣已經討論近十年的議題。報名連結:https://neti.cc/23wNKBP

    ————————————
    關於熱,我們去年談過(高溫,如何連結科學、疾病與政策——在熱傷害人數又破新高的夏天,今年依然有得聊。

    數十年前的熱,和現在的熱一樣嗎?

    數十年前還是年輕力壯的長者,今天的排汗能力可能不如當年;
    與數十年前相比,現在的夏天,也可能因氣候變遷變得更熱。

    你家也有那種不太愛開冷氣或電風扇的成員嗎?國健署也提醒過公眾,需慎防室內熱傷害的風險。對長輩來說,想省電,又想避暑,可以去哪裡?

    這集我們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兼研究員龍世俊老師,來聊聊他和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者們在全台各地進行的熱傷害研究。

    熱,不只體現在溫度,還牽涉到風速、濕度、身體條件與所在環境。

    老師的研究帶我們看到:當我們都暴露在高溫之下,社會中誰更脆弱?都市的規劃,會讓哪些人更容易受傷?我們會聊到:

    • 為什麼中暑其實常常發生在家裡?
    • 長輩不願開冷氣的心理與現實原因
    • 社區據點、巷口小站如何變成「避暑據點」
    • 「樂活氣象」APP背後的研究邏輯
    • 當高溫成為新常態,我們可以如何從個人到社會,做出改變?


    這集,我們一起重新認識「熱」,為自己、也為身邊的了解風險。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龍世俊老師,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46 分
  • 【有媒有鳥系列 14】夏天去哪賞鳥?這麼這麼這麼熱,鳥還好嗎?(feat. 中華鳥會秘書長 Allen)
    2025/07/03

    7/16有一場實體活動,我們邀請資深藥師,和大家聊聊「緊急事後避孕藥應否開放藥局購買」這個台灣已經討論近十年的議題。報名連結:https://neti.cc/23wNKBP

    ————————————

    這集依然和中華鳥會秘書長Allen一起聊鳥。

    炎炎夏季,該去哪裡賞鳥?Allen說,要麽留在家保護皮膚(?)要麽去山上或出國,總之聽起來,比起其他季節,夏天賞鳥,更考驗各位的金錢和時間。(雖然聽起來CP值不高,但這也正是許多鳥種的繁殖季節喔。)

    還是因為熱,就連ebird的鳥類數量回報也有了變化,山區的資料變多,市區的資料不如從前,除了讓人看出來真的很熱,也凸顯公民科學的神奇之處。但當都市區的鳥類資料變少,卻又再次讓人擔心起都市鳥仔的生存。夏天,人熱鳥也熱,一身羽毛的牠們,在夏天過得還好嗎?氣候變遷又會如何影響他們?科學上,目前似乎還缺乏足夠的研究與資料證實。要怎麼辦呢?歡迎收聽這一集,了解夏天的鳥和鳥人。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小童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40 分
  • S4E11 傳聞能治療失智的40Hz神燈💡魔力有極限嗎?
    2025/07/01

    7/16有一場實體活動,我們邀請資深藥師,和大家聊聊「緊急事後避孕藥應否開放藥局購買」這個台灣已經討論近十年的議題。報名連結:https://neti.cc/23wNKBP

    ————————————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科學家為了減輕失智症帶來的照顧與經濟負擔,正不斷研究各種治療方式。藥物之外,如果想找一種非侵入式的治療方式,你可能會在網路上輕易找到「40Hz光照」這個關鍵字。

    不過,40Hz的光照是否有延緩大腦退化的效果,目前的研究證據仍不足。我們昨天正好為此舉辦了記者會,專家解析現階段的研究證據供媒體夥伴參考。這集我們想和大家分享,在研究證據尚不明確的狀況下,仍然討論這個議題的原因。

    妥善照顧長者,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讓照護更有效、讓患者生活更有尊嚴,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需求。在這樣的期待下,我們更需謹慎理解:科技的「有效」要如何判斷?從病患家屬,到研究者與產業,資源總是有限的。尤其當新科技常常伴隨著希望、焦慮,甚至是高昂的成本時,除了研究者和產業需要有效地設計與分配資源,更重要的是,負責任的、有證據的產品介紹或科學溝通,其實能幫助病患與家屬,把錢和時間花在真正有機會改善生活的治療方式上。

    歡迎你收聽這一集,和我們一起為社會的慢慢變老,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做必要的心理準備。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即時了解台灣科學新聞實況
    • 🙇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硯芳,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Watty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3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