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媒有』のカバーアート

科學有媒有

科學有媒有

著者: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無料で聴く

このコンテンツについて

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獨立製作錄製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與社會的交界之處,需要良好的溝通。

名字有「科學」,但不止於「科學」。不只是What,我們也在乎Why與How。我們用這檔節目,邀請你一起探索「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邊界、意義與可能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政治・政府 政治学 社会科学 科学
エピソード
  • 鳥類救傷科學(哲學)颱風來了,鳥怎麼辦?【有媒有鳥16】
    2025/07/31

    夏天是鳥類繁殖季,但台灣的颱風也常打亂牠們的生存節奏。這集我們請中華鳥會秘書長Allen,聊聊颱風天鳥怎麼避險、如何觀察、是否該救。

    強風豪雨對繁殖成敗其實有相當大的變數。而在氣候事件越來越頻繁的背景下,這些變數可能也在累積長期的生態影響。

    但也不是所有鳥都只能被動應對。有些海鳥反而會「搭風而行」,利用颱風移動氣流完成遷徙。這類案例,是透過長年衛星追蹤研究,說到底,人與鳥之間,存在著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準確預估到距離。

    颱風過後,如果看到疑似受困的鳥,應不應該介入?什麼時候需要救援,什麼時候則應讓鳥回到牠自己的自然節奏中?

    這集,Allen也會分享他經常遇到的救傷詢問,帶我們理解基本的判斷方式,以及該怎麼使用不同的通報、諮詢資源,才真正對鳥、對環境有幫助。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製作這樣的內容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1 時間 5 分
  • S5E03 「藍碳」制度本月生效:政府認可海草復育可減碳|海岸居民怎麼想?科學還能做什麼?
    2025/07/29

    就在這集播出的前幾天(7/24),節目中提到的海草復育,作為藍碳方法學已經正式在台灣作為制度化啟動。海草是一種生長在淺海、能夠行光合作用的海洋被子植物,不僅是重要的生態棲地,也被視為潛力極高的「藍碳生態系」。

    本集依然是海洋研究者筱君繼續和我們談水域的重要大事件。本集,我們從海草說起,聊聊這是什麼樣的生物,為什麼有人說,它們可以減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如果這是真的,當復育海草作為被政府核可的減碳方法,也許真的有潛力為企業、政府與環境提供減碳的新路徑。但是,在復育海草的過程中,勢必要了解目前的海草狀況,也要與海岸邊生活的不同利害關係人們共同合作。

    在筱君的海草床復育研究中,他們有許多重要發現,而這些發現,有可能是政策實施後需要社會共同溝通與探究的科學依據與在地知識。

    歡迎你收聽這集,與我們關注重要的社會與科學議題。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Sinead,筱君老師,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34 分
  • S5E02 科學家如何關心海洋?無國界流動,海的世界有多特別?(feat.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 曾筱君教授)
    2025/07/22

    人們常調侃「你管到海邊🙄」,聽完這集你就知:事實上,要管到海邊,超!難!的!

    要管理水域,前提是人類對它有足夠理解。但與陸地相比,要研究水域,需要更昂貴的經費,需要研究者對空間尺度有更巨觀的想像,對數據搜集所需的時間有更多耐心,對水中未知的障礙有更高的容忍度。

    💧「水是流動的狀態,你在看這件事情的時候,它是動態的,像如果是有在從事水域活動的人,很多是跟著潮汐過生活的,因為這個潮汐會影響潮間帶、海岸的面積,會影響他跟海的互動關係,這其實也影響了治理。」🌊

    不知不覺,「有媒有」已經來到第五季。在過去的節目中,我們聊的多是發生在陸地上的科學與社會議題,今天這集,和我們來聊聊陸地以外的世界。我們很幸運地邀請到一位從高中開始就立志要與海相伴的研究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的曾筱君教授——和我們一起聊聊水域研究。(這裡有破折號,但兩個都不是AI用的!)

    這一集,筱君分享的每件事,都在強調水域與陸地世界的截然不同,也正因如此,圍繞兩者的生活、研究、治理,也都不同。

    而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對海的了解和想像,也許遠不及它對我們的影響。人類要了解、研究、治理水域,要經過什麼樣的研究與努力?歡迎收聽這集《科學有媒有》。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Sinead,筱君老師,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41 分
まだレビューはありませ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