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之美』のカバーアート

寂靜之美

寂靜之美

著者: Melvin Yen
無料で聴く

このコンテンツについて

Hello大家好! 我是Melvin!

在這個充滿喧囂與快節奏的世界中,讓我們一起找到一片寧靜的樂園。古代的道家哲學,從心靈冥想到文化探索,每一集都是對心靈的一次滋養,對生活的一次深思。加入我們,一起在日常中尋找不凡的美和智慧。

Melvin Yen
アート
エピソード
  • 我真的是太敏感了嗎?|情緒總是太多,是缺陷,還是天賦?一場關於感受力的沈靜對話- 「情緒來得快、想太多、容易受傷…那真的是問題嗎?」
    2025/05/31

    我是不是太敏感了?情緒總是太多,是缺陷,還是天賦?

    在這集《寂靜之美》中,我想跟你談談我們經常問自己的那句話:「我是不是想太多了?」

    有時候,一個眼神的遲疑、一句「你太敏感了」,就足以讓我們整夜難眠。

    但也許你不是過度情緒化,也不是玻璃心,而是比別人更早感覺到世界的變化。

    這一集,我從神經科學、語言哲學、心理學、女性主義、語用學與身體理論等交叉觀點出發,討論:

    🔹 為什麼社會不鼓勵我們表達情緒?

    🔹 為什麼「敏感」會被羞辱?

    🔹 當我們說「你想太多了」,到底是在關心,還是消音?

    🔹 高敏感族群的大腦,到底怎麼接收與處理世界的?

    🔹 「你太情緒化」這句話,其實是語言暴力?


    我會引用從 Brené Brown 的 TED Talk 到 Judith Butler 的《受激的言語》、Stephen Porges 的迷走神經理論、Elaine Aron 對高敏感的神經研究、Lisa Feldman Barrett 對情緒預測模型的挑戰——讓你知道,敏感不是錯,而是一種極度高效的知覺策略。

    The Managed Heart — Arlie Hochschild

    Excitable Speech — 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 — Judith Butler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 Elaine N. Aron

    How Emotions Are Made — Lisa Feldman Barrett

    Levels of Processing Framework — Craik & Lockhart(論文)

    Descartes' Error — Antonio Damasio

    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an Information-Rich World — Herbert Simon(論文)

    Teaching to Transgress — bell hook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 Sara Ahmed

    Camera Lucida — Roland Barthes

    The Uses of the Erotic — Audre Lorde

    In a Different Voice — Carol Gilligan

    Polyvagal Theory: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Feeling Safe — Stephen Porges

    TED Talk: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 Brené Brown

    Speech Act Theory — J.L. Austin(以《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代表)

    Implicature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 Laurence Horn(語用學論文)


    📷 追蹤 Instagram|@melvindoesntknow

    📬 訂閱 Substack 專欄《The Ritual of Seeing》:https://melvindoesntknow.substack.com

    ✔️ 喜歡這集內容,請按讚、留言、分享與訂閱

    🎙️ 留言區告訴我:你曾被說「太敏感」的時刻?那真的太多,還是你感覺得太真?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34 分
  • 孤獨的價值(下)當世界要你快點回答,而你選擇沉默|思維、暴力與倫理的孤獨:一場更深的自我相遇
    2025/05/24

    在這個速食、喧囂、極化的世界裡,還有人願意慢慢想、誠實活、靜靜走自己的路嗎?

    在本集【孤獨的價值】下集中,我們繼續從蔣勳《孤獨六講》的視角出發,走進更深層的三種孤獨:

    • 思維的孤獨:在還沒想清楚前,你願不願意先選擇沈默?

    • 暴力的孤獨:當你說的話,世界不聽、不信、不接住時,那份被消音的痛苦。

    • 倫理的孤獨:即使沒有掌聲,也願意堅持誠實、不背叛自己。

    這些孤獨,也許沉靜,也許不易察覺,但正是它們構成了我們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也在學習怎麼安靜地思考、怎麼和傷害共處、怎麼不辜負內在的誠實,

    希望這集能陪你,一起練習慢下來。


    #孤獨的價值 #蔣勳 #孤獨六講 #生活哲學 #存在主義 #思維的孤獨 #暴力的孤獨 #倫理的孤獨 #赫曼赫塞 #蔣勳講座 #哲學美學 #沉默力量


    孤獨六講|蔣勳

    德米安|赫曼.赫塞

    存在與時間|馬丁.海德格

    否定辯證法|西奧多.阿多諾

    風險社會|烏爾里希.貝克

    倫理學|喬治奧.阿甘本

    規訓與懲罰|米歇爾.傅柯

    觀看他人之痛|蘇珊.桑塔格

    情緒勞動|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家庭治療地圖|維吉尼亞·薩提爾

    Desirable Difficulties(論文)|Robert Bjork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Brain(Naomi Eisenberger, Science)

    Language and Thought|Edward Sapir & Benjamin Whorf

    The Cost of Thinking Fast(Joshua Greene, Harvard)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Erving Goffman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29 分
  • 孤獨的價值|在無聲中,我們是否仍能與自己相遇?|蔣勳《孤獨六講》深度解讀(上)|生活美學與哲思對話
    2025/05/18

    你有多久,沒有真的「一個人」了?

    不是滑手機時的安靜,也不是走在路上的孤單,而是那種深沉的與自己相處。

    這一集,我想和你一起慢慢談談蔣勳老師在《孤獨六講》中提出的六種孤獨——

    情慾的孤獨語言的孤獨革命的孤獨,我們不只是談社交,更是在問自己:

    🧭 我們是否還保有與自己對話的能力?

    📘 本集引用多學科觀點,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語言學、藝術美學、人類學與社會學,試著從更深的層次理解孤獨的本質。

    📌 下集預告:我們將接續談到思維的孤獨、暴力的孤獨與倫理的孤獨。


    完整參考資料

    1. 《孤獨六講》——蔣勳

    2. 《存在與虛無》(L’Être et le Néant)——尚-保羅・沙特

    3. 《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4. 《審判》——卡夫卡

    5. 《變形記》——卡夫卡

    6. 《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約翰・伯格

    7. 《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D.W. 溫尼考特

    8.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as a developmental achievement” – D.W. Winnicott,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9. “Oxytocin increases anxiety to unpredictable threat” – Grillon, C., Krimsky, M., et al.,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3

    10. “Does rejection hurt? An fMRI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 Naomi I. Eisenberger et al., Science, 2003

    11. “Language and Thought” – Edward Sapir, Benjamin Lee Whorf

    12. 《語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史蒂芬・平克

    13. “Broca’s area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grammar” – Angela D. Friederici,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2

    14. 《存在心理治療》(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羅洛・梅

    15. 《新現代社會的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烏爾里希・貝克、伊莉莎白・貢斯

    16. 《情感勞動》(The Managed Heart)——阿莉・霍克希爾德

    17. 《申辯篇》(Apologia of Socrates)——柏拉圖

    18. “Political action and the space of appearance” –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19. 《Prima Facie》——Suzie Miller(劇本)


    🙏 如果你喜歡這集,也歡迎訂閱、留言、分享,幫助我持續創作。✔️ 追蹤 IG|@melvindoesntknow

    📬 訂閱 Substack 專欄《The Ritual of Seeing》https://melvindoesntknow.substack.com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27 分

寂靜之美に寄せられたリスナーの声

カスタマーレビュー:以下のタブを選択することで、他のサイトのレビューをご覧になれ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