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我們請到了現在在微軟的 Jasmine Chang。Jasmine 分享了她在 Microsoft Azure 產品行銷團隊的工作經歷,包括她的日常工作內容、績效衡量方式以及 Azure 雲端服務的賣點。她也談到了在大公司管理專案與跨部門協調的策略,並分享了她在工作期間攻讀 UIUC 商學院線上 MBA 的經驗,以及這段學習對職涯發展的影響。 🎙️ 節目來賓介紹 Jasmine 現任 Microsoft Azure 產品行銷經理,專注於雲端基礎設施中的硬體行銷(如自研晶片、伺服器等),人目前定居紐約。過去在 Intel 工作了六年多,從實習轉正職,歷經不同的職位轉換與產品推廣經驗,期間住過美國多個城市。大學主修外文系,無技術背景,靠著實習機會展開科技業職涯。 💼 職涯起點與轉折 大學時期從台北 Intel 開始實習,後隨主管轉至美國總部並完成學業。初期職位為 GM 特助,參與內外部會議與業務規劃,累積商業視野。在 Intel 後期開始接觸 Product Marketing,負責產品上市與 GTM(Go-to-Market)策略,成為進入產品行銷領域的關鍵轉捩點。🏢 Intel 與 Microsoft 工作比較 Intel:負責具體產品的行銷推廣,有清楚的用戶與營收目標,行銷活動圍繞特定實體產品。Microsoft Azure:行銷對象偏向 B2B Decision Makers(如 CTO、CIO),產品非直接銷售硬體,而是建立 Azure 硬體創新、可信賴的品牌形象,強調整體基礎建設的實力與差異化。🔧 工作內容與績效衡量 年度重點事件如 Microsoft Ignite 發表自研晶片(如 Maia、Cobalt)。工作包括與工程、公關、媒體關係、分析師團隊密切合作,策劃產品發表、產出各式內容(影片、文章、社群貼文)。績效指標以「曝光量(impressions)」、「媒體提及」、「正面聲量」等為主,強調品牌感知與市場信任的建立。🎓 進修與職涯思維 攻讀線上 MBA(UIUC 商學院),非為轉職而是強化策略與商業溝通能力。認為 MBA 有助於建構思維架構,但在最新技術趨勢上需結合實務經驗。建議根據個人目標選擇全職或兼職、線上或線下課程。🧠 個人特質與反思 自認個性適合跨部門協作與溝通導向的職位,PM 或產品行銷皆符合此特質。從單一公司跳脫的動機來自自我挑戰,並檢視自己在不同公司中的競爭力與適應力。🌍 從台灣到美國的經驗 Jasmine 分享了台灣教育背景如何過渡到美國科技業,以及在美職場文化中的適應與挑戰。提到作為外國人在美國科技業成功,不只靠技術,還需要清晰溝通、跨文化合作與不斷學習。🎯 關於 MBA 的選擇與職涯規劃 選擇就讀 MBA 的建議:若目標是不離開目前產業、繼續累積實務經驗,可考慮 線上或兼職 MBA。若有轉職、創業或移民美國的打算,全職 MBA 是較佳選項。Jasmine 自己選擇的是線上 MBA,能在職進修,學歷也不會比 in-person 的遜色。MBA 對工作的幫助:學到的邏輯與溝通框架能潛移默化提升職場表現。對於產品策略、說服 stakeholder、策略思考都有正面影響,但不是立即可見的轉變。💼 職涯發展與角色轉換 從 Product Marketing 更靠近 Product 是 Jasmine 的職涯方向。她傾向未來成為 PM,更接近產品開發與策略。在 Microsoft 的 marketing 團隊中,工作內容實際上已涵蓋許多策略性、接近產品設計的範疇(如與 engineering, PM 合作,影響產品方向)。她提到「Inbound vs Outbound marketing」的界線不明確,公司鼓勵 PMM 參與產品方向。轉職 PMM 的建議:技術背景不是唯一關鍵,能將技術轉化為可被理解的故事(narrative)才是核心能力。成功的 PMM 要能快速學習新技術、理解產業趨勢、並傳遞給客戶和市場。🧭 Mentorship 與職場建議 找 Mentor 與 Sponsor:Mentor:提供職涯方向、深聊半成品想法的人,最好是了解你的 senior。Sponsor:在升遷或內部機會上有影響力的人,能在關鍵時刻推你一把。建議:與 mentor 互動要具體準備問題,避免空泛。建立關係與主動溝通:職涯發展建議來自工作中主動尋求、與人溝通,而非等問題出現才求助。關係建立不需刻意定義「你是我的 mentor」,而是自然建立信任感。📚 推薦書籍與個人成長 推薦書籍:《The Artist’s Way》雖與 MBA 無關,但能幫助提升創造力、反思與感性面,對以科技與邏輯為主的職涯是一種平衡。書中包含 8~12 週的練習計畫,如早晨書寫等習慣培養。傳簡訊給我們! 聯絡我們 來信請寄:twpmminus@gmail.com 追蹤我們:Facebook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