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特别专辑:《游戏力》玩是最好的沟通』のカバーアート

十月特别专辑:《游戏力》玩是最好的沟通

十月特别专辑:《游戏力》玩是最好的沟通

無料で聴く

ポッドキャストの詳細を見る

このコンテンツについて

本期聚焦一本改变无数家庭相处方式的书——《游戏力》(作者:心理学家 Lawrence J. Cohen,中文常译“劳伦斯·科恩”)。当孩子不肯穿衣、拖拖拉拉不收玩具、在门口分离焦虑、或与兄弟姐妹争抢时,你也许已经试过讲道理、立规矩、数到三,却发现越说越崩、越管越乱。游戏力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穿透力的思路:先建立连结,再谈规则;先恢复安全感,再发生合作;先把冲突装进“玩”的容器里,孩子才能在笑声中练习自我调节与尊重边界。


节目会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为什么‘玩’有用”。从依恋与共情,到情绪共调与大脑可塑性,我们会解释:当孩子在互动里被看见、被接住,压力系统就不必一直拉响警报;一旦警报降低,注意力、记忆和执行功能才有空间上线。换句话说,一分钟的高质量连接,常常比十分钟的说教更有效。我们不会堆砌术语,而是把这些科学结论转译成父母能立刻上手的做法。


接下来,我们会给出一套“上手三步走”的可操作脚本:先看见(用描述性语言承认情绪与处境)、再共感(把自己站到孩子那边,不急着纠正)、然后开玩(用夸张、角色互换、假装“笨拙失败”、追逐与合作任务等方式,把对立转成同队)。围绕四个高频情境——出门穿衣、玩后收拾、分离焦虑、手足冲突——我们提供可直接照抄的台词与小场景:比如“鞋子快要跑掉了,找谁来捉它”“玩具当‘小员工’,要打卡回盒子”“爸爸今天是‘笨笨队长’,需要你的指挥”“我是‘妒忌怪’,来教我怎么排队等候”。这些看似轻松的“戏码”,本质是在搭建边界、训练等待与轮换、练习情绪命名与转场。


当然,“玩”也会卡壳。我们会专门谈三种常见难点:玩过头(孩子太兴奋停不下来)、玩不动(大人没能量或孩子不买账)、玩不出(不知道玩什么)。节目会教你设置“开始—峰值—收尾”的节奏线,如何在笑声里安放清晰边界(“再玩一次就收工”),如何用“微型游戏”(1—3分钟的小段)在碎片时间补连结,以及如何在自己状态不佳时,选择低耗能的连接动作(比如“描述性共情+小道具接力”),既不硬撑,也不放弃。


我们还会讨论不同气质与家庭背景的差异化应用:对害羞或敏感的孩子,先用眼神与并排玩打开门,再升级到夸张表演;对精力旺盛的孩子,先消耗大肌肉,再转入规则游戏;在双语或移民家庭里,如何用更少指令、更丰富肢体与道具,降低语言负担,提升参与感。你会拿到一张“父母自检清单”:我是在拉扯,还是在连结?我是在纠错,还是在共创?我是在加码压力,还是在给出可执行的小台阶?


最后,我们邀请你把“游戏力”变成一种可坚持的日常:每天只需5分钟,一个小小的角色互换、一次夸张的“失败”、一场合作式的“任务接力”,就能把很多微小的对抗提前化解。无需额外道具,适合3—8岁家庭,老师与照护者也同样适用。记住三句话:先连结,后规则;先幽默,后讲理;短而频,比久而难。愿这期节目,帮你把无效的喊话,换成有温度的邀请;把“快点、别闹”,换成“我们一队,一起想办法”。欢迎订阅与转发,把游戏力带进更多家庭。

まだレビューはありません